墊鐵分為:
機床墊鐵,防震墊鐵,調整墊鐵,減震墊鐵,階梯墊鐵,等高墊鐵。
墊鐵在形狀上分為圓形墊鐵和方形墊鐵兩種,在功能上可分為防震墊鐵、調整墊鐵兩種,在材質上可分為鋼板壓制和鑄鐵制造兩種,一般墊鐵是由鑄鐵鑄造而成,客戶在購買墊鐵時要注意墊鐵的質量、墊鐵的用材、墊鐵的尺寸。這里所指的質量為墊鐵的重量、尺寸規格、用材所指鋼板的厚薄。
機床墊鐵材質:HT200-300 減震墊鐵具有隔振、減震、降低噪音、安裝方便、調整迅速等特點。適用于中、小型儀表機床和橡膠、紡織、食品機械等。調整墊鐵適用于重型、大型、中型機床、鑄鐵平臺安裝使用。
機床墊鐵使用方法:
調整墊鐵產品有二層和三層兩種結構形式,用于機床設備的支撐安裝、調整水平。
安裝機床的地基平面可以是混凝土,也可以是木質的,要求平整結實。
安裝時,旋出調節螺桿,將機床置于墊鐵的負荷盤上,然后從上面旋入螺桿。
調整機床導軌水平,順時針旋動時機床上升,反時針時機床下降,調好后壓緊螺母。
在機床的安裝區域內,如果地基平面的高度差_過本產品的調節范圍時,可以在機床與負荷盤間增加墊片注:可調整高度為10-18mm。
| 序號 | 可調墊鐵 | 規格 | 重量 | 單件承載力 | 1 | S83-1 | 135×60×50 | 重 | 4000 | 2 | S83-2 | 165×80×50 | " | 6000 | 3 | S83-3 | 200×100×65 | " | 10000 | 4 | S83-4 | 220×120×70 | " | 13000 | 5 | S83-5 | 240×130×70 | " | 15000 | 6 | S83-6 | 260×140×70 | " | 18000 | 7 | S83-7 | 280×150×80 | " | 20000 | 8 | S83-8 | 300×150×80 | " | 25000 |
|
機床防震墊鐵造用于機床設備的支承安裝,調整水平,產品有固定式和移動式 。
防震墊鐵的用途:減振橡膠有效的衰減機器自身的振動,減少振動力外傳,阻止振動力的傳入,_加工尺寸精度及質量。控制建筑結構諧振傳播振動力和噪音。使粗、精加工各類機床組成生產單元,適應物流技術的發展。防震墊鐵膠墊采用丁腈合成橡膠,耐油脂和冷卻劑,可以調節機床水平,調節范圍大、方便、快捷。防震墊鐵適用范圍:金屬加工機床,鍛壓機床、紡織機械、印刷機械、食品加工機、橡膠機械、電線生產機械、電纜機械、包裝機械、發電機及重型設備等。
注:可調整高度為10-18mm
| 序號 | 防震墊鐵 | 規格 | 負荷 | 調整量 | 螺紋 | 重量F(N) | 1 | S78-8-01 | 80 | 2000 | 10 | m10 | 重 | 2 | S78-8-02 | 100 | 4000 | 10 | m12 | " | 3 | S78-8-03 | 125 | 6000 | 12 | m12 | " | 4 | S78-8-04 | 140 | 7000 | 12 | m16 | " | 5 | S78-8-05 | 160 | 8000 | 16 | m20 | " | 6 | S78-8-06 | 180 | 8000 | 16 | m20 | " | 7 | S78-8-07 | 200 | 12000 | 16 | m20 | " | 8 | S78-8-08 | 240 | 15000 | 16 | m30 | " |
|
S78-8系列機床減振墊鐵 | |
產品說明: 減振橡膠有效的衰減機器自身的振動,減少振動力傳,阻止振動力傳人。
安裝機床不需設置地腳螺栓與地面固定。節約安裝費用,縮短安裝周期。
調整機床水平高度,范圍大。
采用丁腈合成橡膠,耐油脂和冷卻劑。
使用方法:將墊鐵放置機床地腳孔下,并將每個墊鐵均受力后再調整機床水平,_后旋轉螺母。
注:可調整高度為10-18mm,產品8種。橡膠硬度可供選擇
| 序號 | 防震墊鐵 | 規格 | 負荷 | 調整量 | 螺紋 | 重量F(N) | 1 | S78-10-01 | 80 | 1000 | 8 | m10 | 重 | 2 | S78-10-02 | 120 | 4000 | 12 | m12 | " | 3 | S78-10-03 | 160 | 10000 | 12 | m16 | " | 4 | S78-10-04 | 185 | 22000 | 12 | m20 | " | 5 | S78-10-05 | 228 | 33000 | 12 | m24 | " | 6 | S78-10-06 | 315 | 75000 | 12 | m30 | " |
| S78-10系列機床減振墊鐵 | |
|
|
機床墊鐵,調整墊鐵,可調墊鐵,防震墊鐵,減震墊鐵采購批發_廠家***泊頭一揚鑄業咨詢熱線:0317-8033553.